服务热线:010-53329328

咨询中如何与来访者的情绪、情感、感受进行工作

咨询中如何与来访者的情绪、情感、感受进行工作


原创 张静 北佳心理 



在母婴安全依恋的氛围中,母亲与孩子主体间互动调谐中,孩子的情绪、情感得到发展。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如:饮食、休息,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与人的社会性相联系。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受情境的影响较大,情境性,短暂性,好体验就愉快,噪音就不愉快,这些情境不在,相应的情绪体验就消失,情绪有冲动性,外部表现性,快乐时的喜笑颜开,情绪强度大,个体有时无法控制。


稳定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同时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离不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情绪表现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情绪发生的过程,深含情感的因素,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由某种外在刺激或内在身体状况作用所引起的体验。情绪、情感是复杂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活动,生理唤起和行为反应。


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事物的自我感受与体验,涉及到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对认知结果进行的评价,这些认知作为组织原则反过来影响人对外界的真实体验。


具有明显的肌体变化和生理唤醒状态,表情是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面部肌肉,身体姿势,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出来,具有独特的传递自身体验的作用,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不仅大脑皮层,而且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系统也起着特定的作用。


情绪情感具有两极性,情绪情感的强度,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相联系,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及个性品质,也会唤起人的行为。


情绪、情感是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与发展的凭借,与脑的发育相连,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情绪、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具有干扰和破坏的作用,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通过表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不能言传,就是表情交流,彼此共鸣。人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主观体验,它激励人们去从事某些活动和行为。


协助命名情绪、情感,随着母婴互动与孩子的心智发展,孩子由单一的情感到发展出矛盾的、复杂的情感,负向的情感,这些都是允许的,被包含在统整的自体之中,蕴含着生命成长的历程、主观性、个体的意义。


基于孪生体验的情感同调,巴史克把情感镜映纳入孪生体验,认为孪生体验是最普遍的情感体验,情感同调通向一个共享的世界,没有情感同调,个体活动就是孤寂的,隔绝的,古怪的,通过情感同调回应激发活力,共同引发自体客体体验并增强自体感。


主体间情感调谐


婴儿九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在对其类模仿行为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这个维度似乎与婴儿身上的一种新的状态配合的天衣无缝,即潜在的主体间伙伴状态,她们的行为从模仿扩展到一个新的类型——情感调谐。


例如:


九个月的女婴因为一个玩具很兴奋,伸手去拿,当抓到玩具时她大声的叫喊,“啊!”“啊!”看着妈妈,她的妈妈也回看着她,耸起肩膀、上半身剧烈摇摆,像跳摇摆舞,女儿停止了“啊”“啊”叫,妈妈的摇摆舞也停了,兴奋、高兴及其强度是一样的。


八个月大的男婴拿不到一个玩具,他探过身去,尽力伸出手臂和手指,还是够不到玩具,他绷紧身体再向前一寸去拿,这个时刻,妈妈说“嗨.......嗨.......”声音逐渐加强,呼吸的气流冲击她紧张的躯干,母亲发声,呼吸努着劲的动作与婴儿躯体努着劲的状态相一致。


十个月的女婴终于拿到一块拼版玩具,她看着妈妈,高高的仰起头,用力摆动手臂,带动部分身体离开了地面,妈妈说:“耶!好姑娘”重音强调在“耶!”带着爆破性的上扬,与女儿的飞扬姿势和动作共鸣。


调谐的内隐、非言语、不同感觉通道的同频和强化,绝大多数都非常精妙,对关系质量的印象大多数来自于内隐的调谐。调谐具有以下的特点,使其成为情感的主体间分享的理想凭借:


1、它们带着一种模仿的意味,并非对婴儿外显行为的重现,不是像个机器人的重复,但具有某种形式的匹配;


2、这种匹配大体上是跨通道的,比如:妈妈的肢体动作与女儿的声音强度水平和持续时间匹配,与妈妈发声的形式儿子手臂的动作匹配;


3、匹配的并不是另一人的行为本身,而是行为的某些方面反映出来的那个人的情感状态,不是外在行为事件,情感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换;


调谐行为会重铸事件,把注意焦点转移到行为背后的内容和分享到的感觉性质上,模仿凸显形式,而调谐凸显情感。


共情则涉及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由四个独立,可能连续的过程构成:


1、感觉状态的共鸣


2、从情绪共鸣经验中得出的共情知识的提取;


3、把提取到的共情知识整合进共情反应中;


4、一过性角色认同;


情感调谐与共情共享了最初的情绪共鸣阶段,没有情绪共鸣两者都不会发生;尽管情感调谐和共情都是从情绪共鸣开始,但其功效有所不同,调谐接过情绪共鸣的体验,自动重铸为另一种表达形式,由此,调谐不需要走向共情性知识或反应,调谐凭借其自身的特性成为情感交汇的一种独立形式。


调谐的存在初看起来是一个临床印象,或是一种直觉;斯特恩描述了三种不需要模仿就能匹配的行为特征,即:强度、时机、形状。这三个维度可细分为六种特定的匹配形式:


1、绝对强度,母亲的行为强度与婴儿的相同;


2、强度廓形,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匹配,如,母亲发声的用力,与婴儿躯体的用力都表现出强度的递增;


3、时间节拍,时间上的规则的脉动匹配,如,母亲点头与婴儿的动作遵从同一个节拍;


4、韵律,不规则的脉动模式匹配;


5、持续时长,行为持续的时间匹配;


6、形状,一种行为的某些空间的特征能够被提取出来,并在另一种行为中呈现出来,如:母亲的点头动作中借用了婴儿手臂上下舞动的垂直形状;但不是模仿。


对婴儿情感表达的回应中,最多见的是母亲的调谐,其次是评论与模仿,在游戏中,调谐发生的频率为每65秒一次。


大多数调谐跨感觉通道,如果婴儿表达的是声音,母亲的调谐很可能是姿势或面部表情,母亲用来与婴儿匹配的行为的三个要素,强度、时机、形状中,强度匹配最为常见,其次是时机,再次是形状。


母亲们给出的调谐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婴儿一起分享、参与或加入,我们称为人际间交融,回应,鼓舞或者让婴儿安静下来,交融意味着分享另一个人的体验,不伴有改变这个人所做或所信之事的意图。


交融调谐,为了达到与婴儿在一起,母亲与婴儿内在状态准确匹配外,也有失调谐,一类是有意的,过高或过低匹配婴儿的强度、时机、或行为形状,目的在与提高或者降低婴儿的动作或情感水平;还有一类无意识的失调谐,可能母亲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准确识别婴儿的感觉状态,或她自己无法找到相同的内在状态。


双亲与婴儿的一致性调谐,同频、灌注了孩子的主体感,发展了孩子的情感,在面无表情实验中,母亲或父亲在互动中突然表现,面无表情,无任何情绪或表达,在预期流动中制造扰动,三个月的婴儿会回应以轻微的沮丧,和社会性退缩,以及试图重新唤起无知无觉的伙伴。


基于理想化移情的安抚与容纳,要体验到自身是受到钦佩和受尊敬的他人的一部分,并受其保护,需要有机会被接受并融入稳定的,平静的,有力量的,智慧的,有保护性的他人,这个人被体验为拥有主体所缺乏的特质;与力量,安全,和平静的理想来源融合为一体的早期体验,照顾者的抚慰和安抚回应在整合焦虑,脆弱,抑郁等情感状态的重要作用;被抚慰睡眠,适应的温度,安静,非侵入,被哺乳,融入最原初的理想化自体客体体验的平静、舒适、安全,满足的体验。


自体界定,情绪、情感、感受,需要获得帮助来清楚表达知觉和情感体验;镜映自体客体体验看作在整合骄傲,自大,效能感和愉悦兴奋感等情感状态方面的同调回应。


感受,即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感受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累积,都是基于感受。感受和心灵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的感受,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反之,特定的心理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感受。


修通自由联想与感受,自由联想在前意识位置,是咨询中有效的工作位置。


对感受的自由联想


根据不同类型的来访者,治疗师接纳、理解来访者,在思考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时,需要用到自己的情感,在心理治疗中要觉察和体悟自己的情感,在向来访者表露情感时,对哪些要表达,哪些要抑制要进行调控。


治疗师会接纳从来访者传达过来的言语的、非语言的情感波澜,并产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通过探讨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获得接近和发现来访者内部还未形成语言的体验的线索。


认知体察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对治疗师自身有益,还可以提高治疗工作的品质。


人的身体记忆从出生至今的成长经历与情感信息,没有化解的情感、感受;过往的体验的叠加,复杂性创伤的累积,以难以化开的体验的方式呈现在身体的某些部分。


在心理治疗中发展自由联想,以及让体验与自由联想之间不断联系,是获得来访者生命意义领悟的重要方式。


在体验某种感受的过程中,保持适度的体验距离,不远不近是十分重要的,距离过近会强烈的感觉到某种情感,距离过远,会感觉不到实感,都是不合适的。从容细心的体会,这时,保持体验的距离,以及身体的整体性就很重要。这就有了体验的空间。能够体察到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含义,也给意义生成,留出了空间。欲速则不达,体验需要时间和空间,一点一点的化解。


关于主体感觉的研究


咨询师不仅对来访者明确感觉到的情感,还包括感觉到更加复杂而模糊的全部感觉,以及对情境意味的认识象征的呈现,治疗师都要进行回应,来访者体验到自己模糊感觉到的东西,一点一点转化为语言。


来访者有没有应对体验的主体感就很重要了,咨询师往往会培养来访者,“不要紧,这只是一种感觉”,“我感觉到你面对困难的勇气”.......,有没有能力与问题分离开并能感觉到自主性的心理空间,培养自主性的感觉。对夸大自体镜映,与主体体验交互进行。来访者自体感出不来的时候,不宜谈过多负面的感受,消化不了反而被淹没掉了。


来访者往往陷入各种各样的烦恼,而不能自拔,被他们自己各种各样的体验所左右,素手无策,无能为力,被某种体验所支配,淹没,不能充分确保我这个主体的感觉,主体感觉被淹没或丧失。


来访者丧失主体感,而咨询师保持者主体感,以这样的整体与来访者交流,渐渐的来访者不被自己的体验所左右,咨询师自己的面对体验的姿态无意识影响着来访者。培养来访者的主体感,这是产生新鲜体验的根本。自体心理学对夸大自体的工作增加了来访者的主体感,也让来访者更有能力面对自己的情绪和体验。


使治疗师的主体感复活: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太多的体验,把咨询师裹挟在其中,会暂时丧失了主体感或让咨询师的主体感减弱,要设法让它自行复活。让自己能复原到能发挥功能的心理状态,这是首要的。


感受身体的感觉,以此为基础来处理从中产生的意向,利用意象时要一直保持与身体感觉的连接,不让意象离开体感独自浮行,要觉察身体感觉,一边确认与身体感觉的连接,一边处理意象体验。


有没有从容细致的去感触自己内部的体验过程,有没有将此种体验过程作为体会来感受,有没有在所要处理的案例或者主题上被情绪压制迷失了体验距离,有没有反过来陷入理性思考的状态。这是在与来访者的感受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要观察的。


禅观与情绪、感受


在打坐冥想中,一个人学会在自己清晰不被带走的情况下,面对、接受心中出现的一切。


与情绪有关的有几个阶段:看到、听到、闻嗅、触碰和变化这几个阶段。在看到情绪的情况下,我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那就是情绪有它们自己的空间,它们自己的发展。我们接受它们是我们心的模式的一部分,毫无疑问的接受…听觉则包括体验到这种能量的脉动,当它向你袭来,能量涌上来。闻嗅则是领会到这种能量在某种程度上是行得通的。触碰则是感受整个事物的本质,你可以触碰到它并与之产生关联,你的情绪不是特别具有破坏性或疯狂的,只是一种能量的高涨,无论它们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所是去经历情绪的动荡,但仍然与之一起工作,与之合而为一。


将情绪视为是一种自主的力量,我们允许它们来支配我们。跟这种能量成为朋友。当情绪从惯性思维、幻想模式中解脱出来时,我们将不再被奴役,我们可能可以开始感受到这些情绪的能量是我们自身根本生命力的显化。


对情绪如其所是的完全开放,不必去揣度它们或试图以任何有目的的方式使用它们。它超越了个人的自我认识,揭示了我们存在更深层次的品质。


参考书目、文献:


《婴幼儿人际世界》


《自体的分析》


《自体的重建》


《自体心理学导论》


BEFRIENDINGEMOTION: SELF-KNOWLEDGE AND TRANSFORMATION.



合作伙伴(排名不分先后)
北佳心理
十年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北佳心理公众号

北佳心理客服

地址:北京朝阳区劲松华腾北塘商务大厦26层2608

联系我们:010-53329328

邮箱:beijiaxinli@163.com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